如果焊缝的连续性和致密性受到破坏怎么处理
-
形状缺陷和其他缺陷
(1)咬边咬边是指沿着焊趾,在母材部分形成的凹陷或沟槽。咬边减小了母材的有效截面积,降低了焊接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还会造成应力集中,甚至发展为裂纹源。
咬边易在立焊、仰焊时产生,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焊接电流过大或焊接速度太慢;焊条角度和摆动不正确或运条不当;立焊、横焊和角焊时电弧太长。
(2)焊瘤 焊瘤是在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溢到焊缝以外的未熔化母材金属上,在焊缝边缘处形成的与母材未熔合的堆积物。焊瘤不但影响焊缝强度,而且经常与未焊透和夹渣等其他缺陷共同存在,严重影响了焊缝的质量。
焊瘤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坡口太小;焊接操作不当,电压过低,焊速不合适;焊条角度不正确或电极未对准焊缝;运条不正确。
(3)烧穿和下塌 烧穿是在焊缝上形成的穿透性孔洞,可能导致熔化金属向下流漏,使焊缝的连续性和致密性受到破坏。
穿过单层焊缝根部,或在多层焊接接头中穿过前道熔敷金属塌落的过量焊缝金属称为下塌。
焊接薄板或管子时易产生烧穿和下塌。造成烧穿和下塌的原因可能是焊接电流过大、焊接速度过慢、接头组装间隙太大、钝边太小等。为防止烧穿的产生,应尽量避免焊件的加热温度过高,严格控制焊接电流、焊接速度和接头间隙的大小;必要时可以沿焊缝进行间距较小的定位焊,然后缩短电弧进行快速焊或在背面加垫板。
-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